“樊锦诗星”命名 樊锦诗基金设立暨樊锦诗从事敦煌文物工作60年座谈会在甘肃敦煌举办
7月10日,甘肃省人民政府、国家文物局、中央文史研究馆、何梁何利基金会、中科院紫金山天文台在敦煌研究院共同举办“樊锦诗星”命名 樊锦诗基金设立暨樊锦诗从事敦煌文物工作60年座谈会,旨在宣传弘扬樊锦诗先生的卓越贡献和科学精神,动员社会各界更好担负起新时代新的文化使命,加强文物保护研究和价值阐释传播,为建设文化强国、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凝聚精神力量。
会上,中科院紫金山天文台相关负责人为樊锦诗先生颁发“樊锦诗星”命名证书并赠送“樊锦诗星”运行资料;甘肃省人民政府副省长赵金云向樊锦诗先生颁发“樊锦诗星”命名铜匾;国家文物局副局长解冰向樊锦诗先生颁发樊锦诗基金捐赠证书;樊锦诗先生与北京大学党委书记郝平,中央文史研究馆、文物出版社相关负责人共同发布《樊锦诗文集》。
文化和旅游部党组成员、故宫博物院院长王旭东在讲话中表示,樊锦诗先生60年如一日扎根大漠,把最宝贵年华和心血都奉献给了敦煌莫高窟这样一处伟大的世界文化遗产。在常书鸿先生、段文杰先生为代表的前辈筚路蓝缕、砥砺奋斗打下的基础上,她以非凡的远见卓识和砥砺奋斗,带领莫高窟人建立起敦煌石窟科学保护研究、有效管理利用体系,在敦煌石窟考古、文物保护、文化遗产弘扬方面取得重大成就。他希望广大文化、文物工作者牢记习近平总书记的嘱托,继续以樊锦诗先生为榜样,保护好祖国优秀文化遗产,深入挖掘文物背后蕴含的深厚文化价值,创新文物活化利用方式,传承好、展示好中华文明优秀成果,把研究保护工作当作终身事业和无悔追求,守一不移、开拓创新,更好地肩负起时代使命。
解冰在讲话中表示,樊锦诗先生择一事终一生,60年来,谱写了一位文物工作者的平凡与伟大,是我国文物行业的一面旗帜。甘肃省委、省政府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文物工作的重要论述和重要指示批示精神,推动全省文物工作取得令人瞩目的显著成效。他希望,广大文物工作者深入学习领会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文物工作的重要论述和重要指示批示精神,特别是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的重大意义,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关于坚持保护第一、加强管理、挖掘价值、有效利用、让文物活起来的工作要求,弘扬“莫高精神”,在新的起点上为建设文化强国、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不懈奋斗。
北京大学副校长孙庆伟在讲话中表示,长期以来,樊锦诗先生坚持不懈致力于推动敦煌学研究人才的培养。她心系母校、心系敦煌,北京大学将进一步密切与敦煌研究院的交流与合作,不断丰富合作内容、创新合作形式,共同打造敦煌学研究传播的前沿高地,将更多高素质人才源源不断输送到文物保护和研究一线。教育引导更多青年师生学习和传承“莫高精神”,在祖国最需要的地方、最关键的领域拼搏奋斗,彰显新时代北大人不懈奋斗的精神风貌。
据介绍,樊锦诗基金是樊锦诗先生继为母校北京大学捐款1000万元设立樊锦诗教育基金后,再向中国敦煌石窟保护研究基金会捐资1000万元,用于推动敦煌石窟保护、研究、弘扬事业发展以及急需人才的培养。捐款全部来自樊锦诗先生近几年获得的“吕志和奖—世界文明奖”“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成就奖”的奖金以及个人积蓄。
2020年,樊锦诗先生荣获“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成就奖”,中国科学院紫金山天文台向国际天文联合会申请将国际381323编号的小行星命名为“樊锦诗星”。这个编号可解读为:38年(1938年)出生的江南女子,1辈子用心守护敦煌石窟,继常书鸿、段文杰之后担任敦煌研究院第3任院长,横跨自然与人文科学2大领域,在文化遗产保护、研究、弘扬3个方面作出了杰出贡献。根据何梁何利基金评选委员会的推荐,中国科学院紫金山天文台将2007年10月9日发现的国际编号为381323号小行星向国际天文联合会申请命名为“樊锦诗星”,该申请于2021年5月14日获得批准。
在随后召开的樊锦诗从事敦煌文物工作60年座谈会上,文博机构代表、学者代表、樊锦诗先生亲友代表等,分享与樊锦诗先生交流、交往的故事,共同庆贺樊锦诗先生从事敦煌文物保护研究弘扬管理事业60年,回顾敦煌研究院发展历程,展望敦煌研究院和敦煌学的未来发展前景。
国家文物局有关司室,甘肃省委宣传部、甘肃省文化和旅游厅、甘肃省科技厅、甘肃省文物局、酒泉市委和敦煌市委、市政府,敦煌研究院及兰州大学等主要负责同志,中国博物馆协会、文物出版社、中国敦煌吐鲁番学会、香港故宫文化博物馆、香港中文大学、何梁何利基金会、吕志和奖、香港敦煌之友、阿拉上海人基金会、中国敦煌石窟保护研究基金会等机构组织代表参加会议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