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大考古参评项目|吉林磐石红石砬子遗址

来源:文博中国 发布时间:2024-02-15 10:28 访问量:1473

文章摘自公众号 文博中国 文章链接:十大考古参评项目|吉林磐石红石砬子遗址 (qq.com)


发掘单位




吉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磐石市文物管理所




项目负责人



孟庆旭




项目概况



红石砬子抗日游击根据地遗址群位于磐石市区西侧20公里处,磐伊公路北侧的红石砬子山区(图一)。1933 年初,磐石中心县委和杨靖宇率领的南满游击队,在磐石红石砬子地区,创办后方医院、修械所及印刷所等后勤机构,后来逐步发展形成了以磐石为中心,涵盖伊通东南部、双阳南部一带3000多平方公里的抗日游击区,是中国共产党在南满地区创建的第一个抗日根据地,2019年红石砬子红石砬子抗日游击根据地遗址群八家沟遗址被国务院列为第八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图片

图一 红石砬子抗日根据地位置示意图




主要发现



一、考古调查


2021年,结合东北抗联遗址的特点,创新运用聚落考古方法以采集遗迹信息为主开展区域系统调查,完成了吉林市、通化市东北抗联遗址的考古调查,截至目前共计收获25509处遗迹,初步明确抗联密营依据地形、地势以及区位因素存在功能布局上的差异。其中,在红石砬子山脉及周边发现房址、地窨子、战斗工事等各类遗迹3300余处,分布面积约32平方公里,确认红石砬子抗日游击根据地遗址群是目前全国发现规模最大、内涵最为丰富的东北抗联遗址群。


调查明确了红石砬子抗日根据地遗址的核心与外围分布情况(图二),核心区为红石砬子山脉约32平公里的十五道沟谷组成,外围则为河谷交通要道沿线的山区密营,如大炕山、拐子炕、庙沟、萝卜地等。这些外围密营为核心区提供军事警戒,做为前哨战场,共同保卫红石砬子抗日根据地核心遗址免受日伪侵袭。

图片

图二 红石砬子抗日根据地遗址结构分布示意图

二、发掘成果


自2021年开展发掘工作以来,发掘面积共2800平方米,清理出火炕房址15座、地窨子7个、战斗工事3个、台地1个,明确了遗址内居址、岗哨、战斗工事、营训地四类遗存及军事防御体系(图三)。其中居址主要为方形石砌火炕房址,面积约20-30平方米,多为双炕,分布在谷口深处的近水阳坡;岗哨主要为圆形地窨子,半地穴式,面积约5平方米,分布在谷口为居址提供警戒;战斗工事为铲削山体形成的一人位趴卧式掩体,面积约2平方米,遍布谷内坡面及山脊,是抗日根据地内的主要遗迹;营训地为大面积铲削山体形成的大型室外平台,面积约100平方米,多位于谷内交汇处,可供集训、转移、会议之用。


图片

图三 遗迹类型


出土陶、铁、铜、瓷、琉璃等各类材质遗物938件,主要以武器、生产工具、生活用器为主,集中出土于居住区的房址内,武器分为冷兵器和热兵器两类,冷兵器主要为铁制的短刀、长矛,热兵器以各类制式子弹弹壳、弹头、弹夹为主。生产工具以铁铧、铁铲、铁镰等农具为主,生活用器多以陶、瓷器为主,还有少量其它材质的生活用品(图四)。


图片

图四 红石砬子遗址出土部分遗物





学术价值与意义



通过发掘工作明确了红石砬子抗日根据地的军事防御格局,明晰了地窨子的类别形制,考古发掘勾勒出红石砬子抗日根据地整体建设情况,深化认识红石砬子抗日根据地建设的曲折历程。


以小姚家沟遗址为例,遗迹按照功能和在沟谷内的分布大体可分为居住区、转移区和战斗区(图五)。居住区为沟口内西侧向阳缓坡区域,主要分布遗迹类型为半地穴式的地窨子、带有石砌火坑的房址;战斗区位于居住区南侧东、西两条岔沟之间及西侧岔沟的阳坡上,这一区域最外侧分布有大型室外平台,近山顶的坡上错落分布大量战斗工事;转移区位于居住区西侧,沿缓坡向上分布有一处大型室外平台,向上翻过山脊可通往红石砬子抗日游击根据地遗址群内其它区域。整体形成了沟口防御、谷内居住转移的军事格局。


图片

图五 小姚家沟遗址功能分区示意图

红石砬子遗址地窨子按有无火墙可分两类,带火墙的地窨子为圆形半地穴式建筑,一般带有室外灶(图六),有的无灶圈(图七),灶门火口与地窨子内壁环形火墙相通,灶口对面设有烟囱向外排烟,室内地面上有长条形凹坑抽烟洞,与烟囱根部相连利于燃烧,一般为谷口岗哨,可供临时居住;无火墙的地窨子一般为圆形半地穴岗哨,专作警戒之用(图八)。

图片

图六 有灶圈火炕地窨子岗哨

图片

图七 无灶圈火炕地窨子岗哨

图片

图八 无火炕的地窨子岗哨

考古工作表明,小姚家沟遗址遗迹形制规整,系统较为完备,石人沟的大型房址是半成品(图九),应为在建状态时废弃,与文献记载红石砬子抗日根据地早期蓬勃发展,后期日伪侵扰严重被迫转移根据地的史实相符,整体勾勒了红石砬子抗日根据地发展、废弃的曲折历程。

图片

图九 石人沟半成品房址F6


保护利用与展示


为发挥革命文物的社会教育作用,遗址在考古工作中进行了多手段、全方位的展示。

考古发掘现场对公众开放,自主设计参观路线及指示牌,完成了贴合遗址风貌的参观设施及展示标语系统的搭建,形成红石砬子遗址特色展示系统(图十)。

图片

图十 参观设施及标语体系


遗址由公众考古小组引导、讲解,红色教育成果突出,省内各机关、企事业单位、高校、党校等团体相继参观学习,日流量最大可达千人(图十一)。

图片

图十一 各类团体参观


返回 原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