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上丝路考古:唤醒“沉舟侧畔千帆过”

来源:央视网 发布时间:2024-06-26 10:52 访问量:1373

华光礁1号

“华光礁I号”是我国在远海海域发现的第一艘古代沉船,也是我国第一次发现的有六层船体构件的古船,它展现了中国古代造船工匠的精湛技艺,同时为中国人首创水密隔舱船再添例证。

“华光礁I号”沉船遗址位于西沙群岛华光礁礁盘内侧,于1996年被发现,2007年至2008年,中国国家博物馆、海南省文物保护管理办公室先后两次组队对其进行了水下考古发掘。

从船体结构特征和出水遗物分析,“华光礁1号”沉船是一艘沉没于南海丝绸之路重要航线的南宋早期贸易商船。它不仅是宋代海上丝绸之路繁荣的重要实证,也是研究宋元时期造船技术、海外贸易和外销瓷的重要实物。

【走进沉船】

“华光礁1号” 残存船体底部水平残长17米、残宽7.67米;船体为多层船板结构,最高处有6层;船体构件之间平接或搭接,并以铁钉加固。

其出水遗物万余件,有陶瓷器、铁条材、铜镜、铜钱等。当中以陶瓷器为大宗,数量近万件,包括青白釉、青釉、白釉、酱黑釉等,分别来自于景德镇窑、龙泉窑、松溪窑、南安窑、德化窑、闽清义窑、磁灶窑等。

出水的这些瓷器中,青白瓷居多,青瓷次之,酱褐釉最少。青白釉瓷器是宋元时期较为常见的瓷器品种。考古人员根据出水瓷器各方面特征,并将之与福建、浙江等地的窑场标本进行类比,推断“华光礁I号”所载瓷器多由南宋中期闽南民窑出品。

其中一件青白釉碗内壁刻有“壬午载潘三郎造”。由于南宋时期的“壬午年”有两个,分别为宋高宗绍兴三十二年(1162年)和宋宁宗嘉定十五年(1222年)。从器物组合和特征分析,专家认为此青白釉碗上的“壬午”应指前者,潘三郎则是制瓷工匠之名。也就是说,“华光礁I号”应该是在1162年或之后出发的。

“华光礁I号”出水的瓷器多为碗、盘、碟等日常生活用品,且同一种类数量多,包装成摞,应是成批生产的。比如各类粉盒,出水有上千件,很多不足成人掌心大,小巧精致,很可能是用来装胭脂水粉的。

从形制上看,“华光礁I号”可归为福船一类。福船是古时福建沿海地区所造木帆船的总称,主要特征是“上平如衡,下侧如刃”。根据华光礁礁盘内只有木质船体下部结构,未见甲板等物,且船载物非常集中等信息,考古人员推断,该船不太可能是在礁盘内失事,应是在靠近礁盘处航行,被巨浪托起抬入礁盘内浅水珊瑚丛中搁浅,从而造成的船体破碎。

古代海上丝绸之路也是古代海上陶瓷之路,有着深厚的海外影响力。举个例子,元代民间航海家汪大渊在《岛夷志略》中提到,宋代以前,居住在东南亚一带的居民,吃饭时“蕉叶以为盘”“葵叶以为碗”;即便在中亚的发达地区,居民也多以木器、金属器为饮食器具。而从海上丝绸之路输出的大量中国瓷器,一定程度地改变了这些地区人们的餐具使用习惯。

“华光礁I号”被发掘后,西沙考古调查及以东部为主的环海南岛水下考古调查持续开展,载有元青花、清代建筑石构件等文物的多艘古沉船相继被发现。可见保护好水下文化遗产不仅是尊重历史文化的体现,也是保护海洋生态环境的需要。

【文物图赏】

南宋 青白釉弦纹瓷执壶 “华光礁I号”沉船考古出水

南宋 青白釉弦纹瓷执壶 “华光礁I号”沉船考古出水

南宋 青白釉菊瓣纹印花粉盒 “华光礁I号”沉船考古出水

南宋 青白釉菊瓣纹印花粉盒 “华光礁I号”沉船考古出水

南宋 青白釉莲瓣纹葫芦瓶 “华光礁I号”沉船考古出水

南宋 青白釉莲瓣纹葫芦瓶 “华光礁I号”沉船考古出水

南澳1号

“南澳1号”沉船遗址是中国首个入选“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的水下考古项目,也是广东省第一个水下文物保护区。尤其难得的是,考古工作者在这艘明代万历年间的沉船中发现了400多年前的食物,这在国内外水下考古中尚属首次。

“南澳I号”沉船遗址位于广东汕头南澳海域,距离南澳岛最近约2海里,遗址处水深约26米。沉船被发现于2007年5月,同年6月至7月,广东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经潜水调查,确认了沉船位置;2010年至2012年,国家文物局水下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广东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与广东省博物馆携手,连续3年对沉船进行了水下考古发掘和保护。

“南澳I号”沉船的发现填补了水下考古的多项空白,对于我国水下文化遗产保护事业的发展具有重大意义。正因如此,“南澳Ⅰ号”水下考古工作被评为“2010年度中国十大考古新发现”之一。

【走进沉船】

迄今为止,“南澳Ⅰ号”出水各类文物总数达2.7万余件,包括瓷器、陶器、金属器、木器、石器等,此外还有2.4万枚铜钱、2.9万粒珠管串饰,以及果核、块茎类作物遗存等。其中,瓷器数量最大,品种繁多,以青花瓷器为主,还有一些五彩瓷器,另有少量青釉瓷器。

其货物装载体现了“最大可能提高装载量与保持货物稳定相结合”的原则。其出水的瓷器主要为明万历年间的外销瓷,来自漳州窑、景德镇窑,包括盘、碗、罐、杯、碟、盖盒、盖钵、瓶、壶等器类。当中如景德镇民窑产“细瓷”,主要销往西方市场,漳州窑瓷器则主要用于亚洲贸易。此外,“南澳Ⅰ号”出水瓷器中带“木”“吾”“大”“玉”“山”“白”字,尤其是有“林宅”字样的漳州窑瓷器,显示出可能存在海外华人订烧瓷器的现象。

值得一说的是,“南澳1号”还出水有核桃、板栗、荔枝、橄榄、大料和不知名的各类果核食品等有机物,甚至清理出尚未完全腐烂的果肉。由于水下动植物有机质文物保存非常困难,这样的发现实属罕见,堪称水下考古带给世人的一大奇迹。

【文物图赏】

明万历 青花缠枝花卉纹“林宅”盖钵 “南澳1号”沉船考古出水

明万历 青花缠枝花卉纹“林宅”盖钵 “南澳1号”沉船考古出水

明万历 五彩描金四开光折枝菊双鱼盖碗 “南澳1号”沉船考古出水

明万历 五彩描金四开光折枝菊双鱼盖碗 “南澳1号”沉船考古出水

明 酱釉堆塑双凤纹六狮系瓮 “南澳1号”沉船考古出水

明 酱釉堆塑双凤纹六狮系瓮 “南澳1号”沉船考古出水

碗礁1号

站在中国古代青花瓷器的外销及其相关重要历史研究的层面来看,“碗礁一号”的考古发掘首次提供了来自海底的宝贵资料。其出水的瓷器代表了清早期中国民窑瓷器的最高水平,同时给研究福州作为“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港口,提供了第一手实物佐证。

“碗礁1号”沉船遗址位于福州市平潭县屿头乡北侧五州群礁的中心。这条航道上暗礁众多、海流变化莫测,一些古代商船沉没于此。由于之前当地渔民在此捞起的瓷碗居多,碗礁由此得名。“碗礁1号”沉船被发现于2005年,同年,经国家文物局批准,中国水下文物考古队对其进行了抢救性发掘,从出水的大量瓷器推断,“碗礁一号”的沉没年代约在清康熙中期。

【走进沉船】

“碗礁1号”是清康熙中期的中型海船,残长13.5米、残宽3米、残高1米。其清理发掘文物多达1.7万余件,据专家分析,连同失散、被盗、被毁的,这艘船上的货物估计至少应在5万件以上;其中转站有可能是厦门或广州,也有可能是欧洲人在远东的贸易中转基地菲律宾的马尼拉和印尼的巴达维亚。

其出水的1.7万余件瓷器产自清康熙年间江西景德镇,以青花瓷器为主,兼有少量的青花釉里红、青花色釉、仿哥釉瓷和五彩器等,主要器型有碗、盘、杯、罐、洗、瓶、将军罐、花觚、香炉、粉盒、器盖、笔筒等。这些瓷器大致可以分成两类,一类是小型的日常生活用瓷,当中众多的优质品如同史料记载的官窑瓷器般“土坯细腻、质地莹薄、釉色俱佳”;另一类则是用作装饰观赏用的陈列瓷。它们大部分保存状况良好,是研究清前期陶瓷海外贸易的重要实物资料。

例如清康熙青花雏菊纹菱口盘,是“碗礁一号”沉船出水的清康熙景德镇青花瓷代表之一。其盘心绘有五朵卷叶缠枝菊,内外壁绘有十六朵雏菊纹,别具异域情调。像这种在器物面上画花瓣型,花瓣里面又绘制各种纹样,就好像在开着窗户(即“开光”)一样的瓷器,欧洲人将其命名为“克拉克”瓷。

还有清康熙景德镇窑黄釉青花莲花蕉叶纹瓷葫芦瓶,这种样式除“碗礁1号”有发现外,荷兰国立博物馆以及维多利亚及阿尔伯特博物馆均有收藏,可见葫芦瓶在当时的欧洲非常受欢迎。另一件青花开光人物纹高足盖杯则按照欧洲习惯加有盖子,在传播中华文化传统的同时又创意十足。

【文物图赏】

清康熙 黄釉青花莲花蕉叶纹瓷葫芦瓶 “碗礁1号”沉船考古出水

清康熙 黄釉青花莲花蕉叶纹瓷葫芦瓶 “碗礁1号”沉船考古出水

清康熙 青花雏菊纹菱口盘 “碗礁1号”沉船考古出水

清康熙 青花雏菊纹菱口盘 “碗礁1号”沉船考古出水

清康熙 青花开光人物纹高足盖杯 “碗礁1号”沉船考古出水

清康熙 青花开光人物纹高足盖杯 “碗礁1号”沉船考古出水

文章来源:央视网

返回 原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