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临洮寺洼遗址考古发掘项目荣获2024年“全国六大考古新发现”!
发掘单位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
甘肃省文物考古研究所
项目负责人
郭志委
2025年2月19日,由中国社会科学院主办、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承办的“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学论坛·2024年中国考古新发现”在京举行,揭晓了2024年中国考古新发现入选项目、入围项目和国外考古新发现项目。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甘肃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主持发掘的“甘肃临洮寺洼遗址”获评2024年中国考古新发现入选项目,成为2024年“中国六大考古新发现”之一。
寺洼遗址位于甘肃省定西市临洮县衙下集镇寺洼山村和衙下村,北距县城约20公里。遗址地处洮河西岸四级台地庙坪、鸦儿沟坪和二衙坪上,面积广大,东至台地边沿、西至二衙坪村、南至李范家村古洞沟沟沿、北至林家沟。东西长约1030米,南北宽约2110米,面积约2173300平方米。遗址主要包含马家窑文化、齐家文化和寺洼文化三类文化遗存,为寺洼文化命名地,现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2018-2024年,经国家文物局批准,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甘肃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联合启动“洮河流域新石器时代晚期至青铜时代聚落与社会”项目,以寺洼遗址作为考古发掘地点,开展了连续7个年度的主动性考古发掘工作,揭露面积近4000平方米,发现并发掘出马家窑文化大型聚落和寺洼文化大型墓地。2018-2020年的发掘明确了寺洼墓地的范围,集中清理出一批寺洼文化的重要墓葬,揭示了一些新的重要丧葬现象。2021-2022年的发掘则确认了遗址北部存在一处半山期聚落,已揭露区域遗迹丰富,结构清晰,时代明确,其功能可能与手工业生产有关。2023-2024年的发掘以马家窑文化大型聚落的新考古发现最为重要。
寺洼遗址2018-2024年发掘区位置图
马家窑文化大型聚落位于遗址北部,现已发现三重近方形“围壕(沟)”、近百座房址、大量灰坑窖穴、十余座陶窑和数座墓葬,另有疑似“道路”和大面积“人工堆土”的线索,时代从马家窑类型延续到半山类型,在多个方面取得重要突破:一是首次发现史前时期三重近方形布局大型“围壕(沟)”,中圈和外圈应属兼具防御和排水的功能的“围壕”,内圈沟应属“围沟”状生产生活区,且多处见有通道,且大致对应,应是经过精心规划和测量后修建的大型工程,“围壕”规整分布的始建和主要使用年代均为马家窑类型时期,距今约5000年;二是“围壕”内侧内涵丰富,发现多处手工业生产生活区,首次发现马家窑文化中内圈“围沟”及其内侧区域存在多处布局新颖的制陶区;三是首次发现马家窑文化“围壕”外侧可能疑似“道路”和大面积“人工堆土”,体现出寺洼遗址马家窑文化大型聚落的精心规划、丰富内涵和所达到的文明化程度。
G6、G7、G8分布图
寺洼遗址在中国考古学史、西北地区文明化进程、中西文化交流的研究中占有重要地位。连续七次考古发掘,基本确定了寺洼遗址存在马家窑文化大型聚落和寺洼文化墓地,另有齐家文化的重要线索。项目组在发掘过程中,全方位采集多学科样品,对研究这一时期的环境变迁、动植物资源利用以及关键生业技术的传播也提供了新的线索。这些发现生动展现了5000年前黄土高原西部早期社会的发展水平和文明化程度,填补了中华文明探源研究中黄河上游核心腹地关键时期的空白,极大丰富了中华文明起源和早期发展的内容及模式,实证了中华文明的博大精深和源远流长。
2025年1月,经国家文物局审核,甘肃临洮寺洼遗址入围2024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是2024年甘肃唯一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初评侯选的项目。本次入选“全国六大考古新发现”,再次彰显了寺洼遗址考古发现的重要价值以及甘肃考古的潜力。
文章来源:甘肃省文物考古研究所 公众号 链接:https://mp.weixin.qq.com/s/Ydg-GnpS3PBQN8bURmo8e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