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古中国”15项,基本建设18项,2021年新疆考古成果丰硕

来源:“文博中国”公众号 发布时间:2022-01-21 14:07 访问量:364

  1月19-20日,由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文化和旅游厅(文物局)、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文博院(龟兹院)主办,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文物考古研究所、西域治理文化遗产阐发与传承技术文化和旅游部重点实验室承办的“2021年度新疆文物考古成果汇报会”在乌鲁木齐成功召开。

  会议以线上、线下结合方式,实现“云汇报”。来自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北京大学、西北大学、中国人民大学、中国国家博物馆、中央民族大学、南京大学、中山大学、国家文物局考古研究中心、吉林大学、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中国科学院大学、北京科技大学、兰州大学等区内外24家科研院所高校、各地州文博单位的300名专家学者齐聚“云端”,共同见证新疆考古过去一年的丰硕成果。

汇报会现场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文化和旅游厅(文物局)党组成员、副厅长张勇东在致辞介绍,2021年,在国家文物局的大力支持下,在各级党委、政府的重视关心下,奋战在新疆考古战线的考古工作者们全年围绕新疆地区“考古中国”重大项目实施,完成主动性考古发掘15项,同时完成配合基本建设考古项目18项。多学科研究取得重要收获,成果传播方式不断创新。为新疆考古事业的高质量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为构建和展示中华民族历史、中华文明瑰宝作出了重要贡献。在肯定2021年度考古工作的同时也对2022年工作从服务大局、提升学术、加强研究、强化宣传四个方面提出了希望。

  开幕式后,39位学者就2021年考古新发现、多学科研究新成果、文物保护技术新成绩等方面作专题汇报。

  考古中国

  15项“考古中国”主动性考古发掘项目率先亮相。其中“新疆境内人类文化起源研究”重大课题之重点遗址—通天洞遗址,已持续开展六年考古工作,揭示新疆地区早在45000年前就已有人类活动痕迹,考古工作所发现的大麦、小麦为国内目前所见考古发现中年代最早,遗址亦发现新疆最早的黍作物,将早期农作物传播及其文化交流等研究视野扩展到北方更加广阔的地域;“新疆史前考古区系类型和聚落形态研究”重大课题之呼斯塔遗址与吉仁台沟口遗址的进一步发掘,使得博尔塔拉河流域与伊犁河流域考古谱系和聚落研究逐步清晰。以奎玉克协海尔古城、阿克塔拉遗址为代表的塔里木盆地北缘史前遗存的发掘,则为推进南疆地区早期文明进程研究提供了线索。

汇报会现场

  “两汉西域都护府军政建置体系考古与研究”重大课题之一轮台县卓尔库特古城2021年在高台城址西墙下发现殉人、殉犬现象,为新疆古城址首次发现,与中亚地区同期城址类似。库尔勒玉孜干古城厘清了核心建筑的基本形制与沿革年代。

  “唐安西大都护府军政建置体系考古与研究”之库车乌什吐尔古城遗址发现玉人、五铢钱等重要遗物,或可将遗址的始建年代提早至西汉。北庭故城遗址清理出迄今城内发现最大的建筑台基,发现两座可能为城内最早一批建筑遗迹的半地穴房址。出土遗物中“悲田寺”刻文残陶片,墨书“道净”二字残陶罐等疑似佛教徒使用的遗物。奇台县唐朝墩在城址北部中央清理出高昌回鹘至蒙元时期的景教寺院1座,结构规整复杂,沿用时间较长,出土景教壁画题材珍贵、绘制精美,印证了自唐代至蒙元时期,当地多民族融合、多宗教并存、多文化兼容的历史事实。

烽燧内夹筑栣木、草枝

  “新疆境内长城资源考古调查发掘与综合研究”之克亚克库都克烽燧遗址新发现灰堆、水塘遗迹各1处。出土铜扣、木简、木扣、木橛等遗物50余件组,文书中新发现“北庭”“铁门关”“南路游弈”等字样。

  “宋元明清军政建置体系考古研究”之博乐市达勒特古城遗址明确了外城的基本形制与防御设施,明晰了外城南门的形制与沿革。出土的大量钱币、陶瓷器、金属器等遗物,对建立宋元时期典型遗物的年代标尺具有重要的作用。

  “新疆多元宗教遗存考古研究”之喀什莫尔佛寺遗址通过北部方塔、建筑基址和回字形佛寺遗址明确了建筑群的布局、结构、以及遗址的范围、文化堆积和废弃原因等问题。新启动的吐鲁番西旁景教寺院遗址发掘,基本完成了对岗顶主体部分的全面揭露,发现目前我国境内唯一一座现存于地表,相对完整的景教寺院。出土叙利亚文文书数量众多,为国内之最。

  基本建设考古

  配合基本建设考古收获颇丰,配合G0711乌尉高速公路和静段建设考古发掘,发现一座唐代高等级墓葬,墓内随葬的涂抹青金石粉的描金木质马鞍、蹙金绣纺织品、海兽葡萄纹铜镜、粟特银杯等,彰显了墓主身份地位。塔城地区托里县那仁苏引水工程涉及古墓葬发掘,墓葬类型多样、时空跨度大、文化内涵丰富,填补了该区域考古工作的空白,为探讨准噶尔盆地西缘史前人群和文化的变迁提供了重要材料。配合阿湖水库除险加固工程开展的阿图什喀什果勒城堡考古发掘,厘清了城堡的基本形制,清理出窑址、灶址、城门等遗迹,明确了其生产生活及军事防御为一体的性质。哈密市长城资源的考古调查,在全市范围内新发现烽燧42座、城址6处,旧石器、细石器遗址点近30处,为研究东部天山地区人类文化起源、历史时期城邦文明和丝绸之路的变迁提供了重要资料。

  多学科综合研究

  多学科的综合研究涉及古环境、动植物、体质人类学、金属冶炼与材料史以及地理信息技术等多个领域。新疆地区史前人群的生物考古学研究通过对新疆东天山地区和塔里木盆地青铜至铁器时代不同古代人群的古基因组学研究,探讨了不同时间段新疆古代人群来源以及融合过程,为了解新疆地区古代人群流动、文化的传播和互动提供重要信息。

  通过对白杨河墓群出土人骨的古人口学统计、古病理学研究以及头骨颅面形态、四肢骨和牙齿的观察测量,显示出当时白杨河墓地人群种系在不同历史阶段存在多样性变化,饮食特征、生存压力以及活动方式等方面的变化或许与游牧化的进程相关。

  古DNA线粒体基因组的研究,通过对新疆东、西、南、北各地区41个遗址中获得的237例距今5000-500年古代人群的样本进行线粒体基因组的研究,揭示出5000年以来新疆人群的遗传结构,为研究新疆地区人群交流、迁徙互动提供了有力证据。

  金属冶炼与材料史研究方面,通过对阿勒泰地区东塔勒德出土金器的研究,研究人员认为在新疆阿尔泰和中亚草原所发现的山毛榉果黄金垂饰的设计风格与地中海区域有密切联系,但在造型、技术和合金成分等方面又显示出本土创新的特点。

  为期2天学术汇报,内容丰富、成果丰硕。不论考古工作、文物保护还是多学科研究亦或资料整理,所涉及的内容丰富精彩、亮点频现,“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呈现一场丰盛的文化大餐。

  国家文物局副局长宋新潮作总结讲话,他指出,新疆考古具有重要的学术意义和特殊的社会政治意义,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文物部门、各考古单位应认真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文物考古工作的重要讲话精神,持续推进新疆考古事业发展。立足长远谋划新疆考古新布局,聚焦重大历史问题联合攻关,加强资料整理和综合研究,努力建立新疆考古的学术框架体系、学科和话语体系。强化科技支撑与多学科合作,提高新疆考古研究水平。加强考古设施建设,完善合作共享交流机制,提升服务考古工作保障能力。始终坚持正确舆论导向,深入研究阐释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历史,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图文转自:“文博中国”公众号)

返回 原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