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文化学院成功举办“丝绸之路考古—中日学术研讨会”

来源:兰大考古与文化遗产研究院 发布时间:2022-05-16 11:05 访问量:252

为“一带一路”建设服务,向世界讲好中国故事,传播中国声音,加强国际文化交流,互相借鉴,共同促进丝绸之路考古研究,“丝绸之路考古—中日学术研讨会”于5月8日、9日通过线上和线下结合的方式顺利举行。本次会议由兰州大学历史文化学院、资源环境学院、土木工程与力学学院主办,兰州大学考古与文化遗产研究院、兰州大学西北及中亚环境考古中心、兰州大学文物保护中心承办,Heritage Studies Degree Program, Graduate School of Comprehensive Human Sciences, University of Tsukuba、金泽大学古代文明·文化资源学研究所、熊本大学国际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中心等单位共同协办。会议共吸引了来自中国历史研究院考古研究所、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兰州大学、四川大学、驹泽大学、京都大学、筑波大学等国内外知名高校和科研院所1000余人次参加。

图片1.png 

本次会议由兰州大学历史文化学院院长杨红伟教授致开幕辞。26名中日学者就“丝绸之路考古”有关的内容进行了系统且深入的报告和探讨,内容涵盖史前考古、体质人类学、环境考古、动物考古、植物考古、冶金考古、玉器考古、土遗址保护、青铜器研究、佛教考古、墓葬考古、美术考古等领域,其中不乏许多新材料、新观点和新方法。

 图片2.png

在史前跨大陆文化交流方面,兰州大学资源与环境学院董广辉教授和九州大学宫本一夫教授分别从“史前农业全球化”和“史前农业起源”的角度,讨论了农业在欧亚大陆的传播过程,构建了史前跨大陆东西交流的时空框架,还分享了欧亚大陆东部科技考古的一些新进展。宫本一夫教授还通过体质人类学的分析方法论证了青铜器文化从黑海北岸到乌拉尔的欧亚草原西部逐渐向东传播,再由北方经四川省西部的川西高原等沿青藏高原南下的传播路径。

在文化遗产保护方面,兰州大学土木工程与力学学院谌文武教授团队通过对全国30余处土遗址的现场调查,广泛获取土遗址各类病害的几何形态特征、结构特征和变形破坏特征,通过定量统计与定性分析相结合,初步构建一套适用于我国土遗址病害发育程度分级评价的体系。该体系对于我国土遗址病害的分析具有指导意义。

在科技考古方面,熊本大学久保田慎二副教授以二里头文化中常见的深腹罐为研究对象,通过观察、民族学调查和残留物分析等手段,认为深腹罐为蒸煮器,烹饪主食的方式可能与现代“捞饭”的方式类似,即先煮后蒸。该研究在一定程度上填补了中国国内在器物用途研究上的不足。

在世界关注的健康问题方面,兰州大学历史文化学院贺乐天通过观察和放射学评估,将和田地区山普拉墓地的一例骨转移癌病例的癌症原因认定为肺癌,并通过民族学和人类学调查,认为导致其肺癌的主要原因应是长期在通风不畅的房屋内生火导致。该研究扩大了我们对古代西北地区人群恶性肿瘤的认识,并对现代人类生活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在佛教考古方面,兰州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张景峰教授通过对敦煌莫高窟宋代重修的第220窟的研究,让学界得以重新审视佛教在中国的发展,最后提出宋代第220窟是一个完整的重构石窟,内容是曹氏归义军时期的图像,而宋代重修的这一石窟因丝绸之路改道,重构性创新已经很小了;王杰和末森薰则通过调查和分析手段,研究了麦积山第127窟和莫高窟壁画或千佛图像的绘制方法,并对原洞窟壁画和图像进行了复原,复原后的洞窟在色彩和感官上极具冲击力,使观众大受震撼。

在传统文化研究方面,魏文斌教授从中国嘉峪关魏晋壁画墓两幅壁画描绘的“牛马不同槽”现象入手,梳理了与此相关的文献、图像和俗语等,分析了此现象的现实原因,并指出其进入文化层面后衍生出“牛马同槽”等词(比喻贤愚不分),重点讨论了牛马在文化层面的对立、对应和统一关系,并指明了牛头马面的组合中“马面”是中国古人为“牛头”创造的搭档。另外,他还通过牛马相关的图像和“风马牛”相关的俗语,分析了中国传统文化对世界其他地区的影响。任曜新副教授通过对诃利帝图像的源流、发展、中国化过程的探索,明晰了诃利帝图像发展的三个阶段:女神-夜叉女-符号化诸天,点出了诃利帝图像在印度最初的财神功能,并紧密结合社会背景,指出诃利帝图像在中国化的不同阶段具备不同的职能:送子、保护儿童、娱乐化等。此两项研究体现了中国文化的强大影响力和兼收并蓄的包容性。

 图片3.png

与会的其他学者也就各自题目进行了精彩发言,每场次的报告结束后还有讨论环节。最后,会议召集人兰州大学历史文化学院菊地大树教授以中文和日语对会议进行了总结。次会议的最大特点是体现了国际交流与合作。与会学者来自不同国籍,所使用的材料来自欧亚大陆各个国家,开展的工作涉及到丝绸之路各段。在本次会议前期筹办过程中也得到了中日双方学者与学术机构的大力支持,并且促成了中日丝绸之路研究领域学者、学术机构之间新的合作。这些都体现了当前学术研究国际交流与合作的情况。在本次会议中,不同领域的学科交叉得到了充分体现。与会学者们来自不同的研究领域,具备不同的学术背景,所做的研究也体现了多学科交叉的趋势。考古学研究本就是一个综合性的研究,在本次会议中也体现了这一特点。丝绸之路考古研究的新进展、新成果在本次会议中也有所体现。与会学者的研究,很多都是首次公开披露,也有很多新技术、新理论、新方法、新材料、新观点等。本次会议也是丝绸之路综合研究水平的体现。在与会学者们的研究中,有石窟寺考古、史前考古、图像学研究等传统研究,也有科技考古、文物保护技术等新方法的运用;有宏观视角下对丝绸之路的整体把握,也有从以点破面的微观视角下进行的研究。

会议有效促进了国际学术交流与合作,加强了中日学术界的交流和联系,推动了丝绸之路考古研究的新发展,反映了丝绸之路考古研究的新成果,为学术界提供了丝绸之路研究的新材料和新方法,也体现了当前丝绸之路考古综合研究的高水平。

来源:兰州大学考古学及博物馆学研究所

图:黄婷婷

文:陈瑞杰、任凯迪、宋添力

返回 原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