敦煌莫高窟第285窟复原窟面向全校师生开放
4月8日晚19:00,上课铃声响起,在兰州大学榆中校区秦岭堂一层A区的大厅拐角处,通识核心课《大美西北,辉煌丝路》正在敦煌莫高窟285窟复原窟前进行。历经约两年时间,“沉浸式复原敦煌莫高窟第285窟”在秦岭堂面向全校师生开放。
来自全校各专业的同学们正在第285窟复原洞窟前上课
启动“复原洞窟”项目的契机
2021年,兰州大学成立考古与文化遗产研究院,并进一步整合兰州大学考古学学科力量,建设与敦煌研究院、甘肃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甘肃省博物馆等共建共享的协同育人实践基地,共同探索考古实践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的改革。
敦煌莫高窟第285窟内容丰富、保存完整,洞窟壁画与彩塑十分精美,艺术风格与时代特点鲜明。第285窟仿真洞窟在兰州大学秦岭堂安装落地,既增添校园的文化气息,又展现西北地区独有的敦煌文化魅力;同时也能为师生提供精神食粮,涵养人文情怀,更能为考古学实践教学提供更多丰富的途径和方式。
项目组专家调查第285窟安装落地现场
课堂氛围
兰州大学考古学及博物馆学研究所的魏文斌老师在第285窟复原洞窑前进行“现场教学”。他认为,考古学学科具有实践性和实验性、综合性和交叉性、人文性和科学性、基础性和应用性的特点。新文科建设的主要特征则是综合性、跨学科性以及融通性。因此,考古学的学科特点与新文科的主要特征决定考古实践在人才培养中占据重要地位。
此次,别具一格的“现场教学”,其课堂效果十分理想。魏文斌老师指出,教学必须落到实际,理论必须联系实际,学生才能真正学到东西,在第285窟复原洞窟内上课,课堂效果十分理想。魏文斌老师“考古现场教学”的风采吸引了许多路过此处的同学,在场的文物与博物馆学专业本科生们也积极利用所学专业知识为分批进入复原窟空间旁听的同学们进行讲解,真正实现了“沉浸式”的活学活用。
前半段理论课程结束后,魏文斌老师带领同学们进入第285窟复原洞窟空间内,由于复原窟内空间较为狭窄、光线较暗,因此同学们分批进入,并以手电筒照明的方式,还原考古工作者进入洞窟调查的真实情景。
同学们利用手电筒的灯光观察第285窟复原窟内的壁画
从佛像的面部表情到袈裟和坐姿,再到壁画上绘制的一个个鲜明的故事,在魏文斌老师的讲解下,285窟壁画上描绘的每个细节都变得栩栩如生,同学们纷纷惊叹于敦煌壁画艺术的辉煌。
除了《大美西北,辉煌丝路》课程外,第285窟复原洞窟还被应用到文博专业本科生专业必修课《石窟寺考古概论》、《丝绸之路文物专题》和考古学研究生专业基础课《佛教考古专题》等课程的教学实践中,在提高课程质量和人才培养教育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同学们利用手电筒灯光放大复原窟壁画上的细节
写在最后
实践育人是高校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全面提高人才自主培养质量的重要抓手。敦煌莫高窟第285窟仿真洞窟的课堂教学实践活动是兰州大学考古学及博物馆学研究所试图构建“考古实践基地、考古学实验室、考古学课堂和考古虚拟实践”四驱动实践育人模式,实现考古实践教学多层次、多路径联动增效的全新探索与尝试。
近年来,兰州大学考古学及博物馆学研究所教学团队以新文科建设为契机,坚持“认识历史离不开考古学”的思想。针对高校考古实践育人中存在的“理论与实践”“实践与需求”脱节、错位问题,教学团队以培养知中国、爱中国、堪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新时代文科人才为目标,以改革实践育人评价机制为动力,以考古实践、学生学习、教师教学、科研、社会需用五方面互通——“践学教研用”五互通为原则,以“实践性”和“实验性”为立足点,以《考古学概论》《田野考古学》《科技考古》《环境考古》等课程为核心,以“交叉”和“协同”为手段, 兼顾“基础”和“应用”,在考古实践教学体系、考古实践基地建设、考古实验教学平台等方面持续进行探索与创新,致力培养建设中国特色、中国风格和中国气派的历史学和考古学创新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