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古实习|我院两名考古学研究生前往新疆伊犁州尼勒克县考古工地进行专业实习

来源:兰州大学考古与文化遗产研究院 发布时间:2024-09-01 18:49 访问量:351

新疆位于欧亚大陆腹心,是东西方文明交流的门户和重要通道,考古工作历来备受关注。2024年,为配合尼勒克县基本建设项目,新疆文物考古研究所对施工区域涉及的207座古代墓葬实施了抢救性考古工作。5月,我院2023级考古学硕士研究生彭缅玉、2024级考古学硕士研究生赵佳乐前往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伊犁哈萨克自治州尼勒克县参加考古工地的古墓发掘工作,进行专业实习。

田野第一步,刮面找找墓

众所周知,田野考古发掘是考古学研究的基础,它是考古学最为重要的一个步骤,也是“一手资料”的主要来源。在清理完墓葬封堆,露出墓口后,就是展示“手上功夫”的时候了。田野考古,刮面不可或缺。在刚下工地时,领队老师特意带我们熟悉了一下手铲的基本操作,以及如何辨别土质土色等专业知识。在一众黄土中要想找到古人留下的痕迹是非常有难度的,我们在观察土质土色的基础上,手持手铲或鹤嘴锄,慢慢清理表面浮土,直到刮出那么一点“与众不同”来,墓口的痕迹就逐渐清晰了。刮面是踏入田野的第一步,也是我们需要不断进修学习的考古必修课。要想练出一手玩手铲的绝活,不下功夫练和感悟是绝对不行的。

1.jpg

两位技工指导赵佳乐刮面

做好一手记录妥善采集文物

手上功夫不断精进的同时,发掘过程中的记录和后期的室内整理也是不能疏忽的。我们领队多次强调,记录要细心,作为墓葬的第一参与者,留下墓葬的原始历史信息是我们一定要铭记在心的责任。田野考古的研究对象是遗存,遗存包括遗迹和遗物。一般来说,所有出土的遗物都需要进行现场保护,再进行编号、收集,便于后期整理。为了保证文物原始历史信息的完整性,我们一定要明确其出土位置,任何遗物的共存关系和层位关系都是以出土单位为依托的,日后整理和编写发掘报告,都需要得知文物的出土位置,以便做学术研究使用。与此同时,合理的现场保护和采集也至关重要。由于大部分文物因人为和自然因素的影响,导致腐朽或者损坏严重;为了弄清楚文物的形制和用途,我们需要对出土文物进行加固和修复,尽量留住文物的第一面貌。采集过程中,也需时时小心,拿刷子轻轻地清理完器物表面的浮土,再拿手铲或者专用提取工具将其提取到标本袋中,并按照要求进行编号,填写出土文物的“身份证”——标签。

2.jpg

彭缅玉与老师清理并提取人骨

绘图照片相结合,手稿现场相配合

考古绘图也是考古学中十分重要的一部分。在我们的实习过程中,最先绘制的是墓葬封堆的平、剖面图。封堆是堆筑在墓圹之上、起到标识作用的土堆,是墓葬最先表现出来的“信号”。最开始是用无人机拍摄墓葬石圈照片,在探方南部放置标杆和指北针,以便后期绘图时明确图片的比例和方向。在对封堆进行二分之一解剖时,除了了解封堆的建筑结构外,还需拉水平基线,确定一个水平面,再测量封堆高度和墓口高度,数据需要很细致,包括封堆凹凸和盗洞的数据等。在测量的过程中我们还需要注意比例的换算,将实际高度换算成相应比例,然后绘到图纸上。一般按照封堆、墓室的实际大小运用相应的比例尺,比较常用的比例尺是120150。其次就是墓室绘图,根据需要同样要建立一条水平基线,然后从上至下对一些基本数据进行测量,最后连点成线,形成相应的平面。当然,这其中还有很多注意事项,例如虚线的使用、手绘人骨以及出土器物位置的描述等等。现场手绘是基本功,电子绘图则是二次校对后的最终呈现方式。所以不管是手绘还是电子绘图,都与照片和现场脱不了干系,要想绘图不失真,相互配合显得至关重要。

3.jpg

赵佳乐与彭缅玉在现场绘图

此次实习是两位研究生第一次踏入田野考古工地。离开充满理论基础的课堂,将理论运用于田野实践,并且通过实践不断丰富自己的专业水平。事必躬行,不忘初心是两位同学在本次考古工地实习最大的收获。




返回 原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