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日本冈山大学留学
我在日本冈山大学留学
2023级考古学硕士 梁筱蔚
申请伊始
自2023年进入兰州大学考古学及博物馆学研究所读硕士起,在学习考古学专业知识的同时我也参加了学校的日语课,日本语作为我的第一外语,无论是在生活中还是专业学习都是非常趁手的工具。2023年初冬的一次接待,让我发现自己在语言和专业领域的知识还有极大的欠缺。因此2024年春天在语言课老师的推荐下,我开始了解这个交流项目,开始产生想去更远的地方看更大的世界这样的想法。
项目的申请是艰难的,自申请提交到收到入学通知这五个月的时间,现在回头来看,我更愿称之为一种磨练。签证申请通过时,我正在甘肃崇信的丈八寺考古工地中和各位老师同学一起参与发掘,但是那时对于几天后就要前往另一个国度这件事并没有太多实感。
图一 丈八寺遗址考古发掘
初体验
回忆要有记忆点,实感来自一瞬间。而我的一那瞬间来自风,天很蓝,云很低,微风夹杂着异国的一切迎面吹来,让人即使有所准备但依旧措手不及。
日本冈山大学,位于日本本州岛的中国地区,是一所具有150年历史的研究型国立大学,在考古学方面以日本古坟时代的研究见长。也和许多海外的大学一样是一座没有围墙的学校,这就导致我在前往报道的时候有些惴惴不安,毕竟学校与住宅交错建造。
图二 冈山大学校门
可以入住学校提供的宿舍在日本来说是很幸运的一件事,目前我们四个不同国籍的人合宿在一间公寓中,来自东南亚、欧洲和东亚的不同思想文化进行了激烈的碰撞,日本语和英语交错使用,对我来说完全是前所未有的新体验。沟通中打消壁垒,生活中体验人生。深秋时节和新认识的伙伴一起参加了学校的校园祭活动,不仅是迥异的文化也是我未曾有过的全新体验。
图三 冈山大学校园祭
图四 冈山大学深秋
语言的学习相较于在国内更注重应用,在这个只有我一名是来自中国大陆的学生的班级里,更是文化交互的大熔炉,介绍自己国家的文化,听取他们的故事,在这里的每一天都是新鲜的。在闲来聊天的时候我发现中国的美食在世界美食版图中也是具有碾压效果的,“海底捞”的杀伤力更是惊人,当然如果再加上中国大学生特有的6.9折扣,就会让这一屋子来自世界各个角落的美食爱好者捶胸顿足。
图五 语言课合照
学习与研究
学年制与短期体验项目不同的是每周最少要10小时的线下授课,这一规定不仅写在校规里,也写在留学生入境规则中。在最大限度地平衡国内的研究和在日的生活和学习的情况下,语言课与专业课各二分之一便组成了我这半年的生活主旋律。
专业课分为了以古坟时代研究为中心的人文考古学概说,以各项专业技能学习为主的实践演练。这两门专业课不仅填补了我之前对于日本历史与日本考古学习割裂的部分,而且对于实践过程中会用到的技能进行了学习和复习。
图六 实践考古课绘图
图七 实践考古课建模
在项目申请的时候,借用网络我就通过各种渠道对冈山大学的老师进行了解,目前我的指导老师是当时进行沟通的清家章教授,虽然清家章教授研究的领域和我与国内进行研究的领域并无太大关联,但这并不妨碍我想扩大知识面进取心,清家章教授也是非常和蔼且随和的人,他不仅接受了我的申请,并且对我在日进行国内研究资料的收集工作也提供了许多帮助。
图八 清家教授赠文及门票
图九 楯築古墳调查
清家章教授在2024年末的时候计划一同前往周边古坟遗址进行调查,但由于恶劣的天气原因未能成行,机缘巧合的是今年一月菊地大树教授来到冈山大学,在岩崎老师的带领下我也是非常荣幸的亲眼见识到了各项遗址。
日本的研究室不似在兰大严肃规整的风格,大家在大大的桌子上一起学习,每个人的区域基本上是用书来进行分割的,最令我震撼的是研究室里可以做饭炒菜,各种厨具一应俱全,生活气息十分浓郁。
图十 学生考古研究室
在路上
在没有课程的时间里,我也坚定的履行着: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在路途中体会,不断地思考。东京国立博物馆里的那尊菩萨立像,上一次见到还是在敦煌莫高窟的老照片里。京都三十三间堂中与中国造像风格大为迥异的1001尊鎏金千手千眼观世音菩萨像也是巍巍壮观。奈良佛像馆中是一眼可见的传承与流变。步入唐招提寺,鉴真东渡便不再只是书本中的一句话,一个故事。当然人生终究有遗憾,法隆寺内的百济观音未能得见真容,奈良佛教美术资料研究中心也没能赶上开放展示,但我已经很是满足,在这里学习,生活和感受已然是我的荣幸。
图十一 东京国立博物馆菩萨立像
图十二 奈良佛像馆
图十三 奈良唐招提寺
图十四 兵库县姬路城
时间近半
四学期制的一学年,我即将迎来第二次期末考试,这也预示着时间近半。这半年从初到时的慌乱,到如今的游刃有余,我在磨练中成长,也在成长中得到真正的自由。下半学年还未开启,但计划已经被安排缜密,无论如何不浪费未来的每一天,无论我身在哪里,或许这才是最重要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