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乐乐动物考古学获批研究项目

来源:兰大考古与文化遗产研究院 发布时间:2023-08-05 20:57 访问量:1984

五年,我校考古学教师任乐乐副教授获批了一系列国家级研究项目。主要有:

2018年,获批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子课题,项目名称:亚洲中部干旱区新石器—青铜时代东西方文化交流研究,项目批准号:2018YFA0606402-05子课题是课题东西方交流与丝路文明的发展和演化过程的重要组成部分,以研究亚州中部干旱区新石器-青铜时代先民迁徙和扩散历史,以及丝绸之路形成之前的欧亚大陆东西方文化交流过程为主要研究目标,通过对研究区史前遗址考古遗址调查与发掘获得关键考古遗存样品,采用碳十四测年、动植物遗存分析、稳定同位素分析和古DNA分析等方法,厘清亚洲中部干旱区新石器-青铜时代人类迁徙和扩散历史,探讨欧亚大陆东西方文化交流过程。通过上述研究,揭示亚洲中部干旱区史前人群迁徙和扩散及东西方文化交流的过程和规律,力争在史前人类在欧亚大陆扩散历史和史前东西方文化交流的模式等方向取得国际领先水平的研究成果。本子课题的研究将为理解亚洲中部干旱区丝路文明演化与气候环境变化的耦合机制提供关键数据支撑,为项目研究目标的实现奠定重要基础。

2019年,获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科学基金项目项目名称:青铜时代早中期青藏高原北缘人类适应不同海拔环境的动物资源利用策略研究,项目批准号:41901089史前人类定居青藏高原的过程和动力是国际学术界关注的前沿和热点科学问题。本项目针对青藏高原青铜时代早中期(4000-3000年前)人类适应不同海拔环境的动物资源利用策略不清晰这一具体问题,选择青藏高原北缘5个不同海拔高度的青铜时代早中期遗址出土的动物遗存作为研究对象,通过动物骨骼的种属鉴定、碳氮稳定同位素分析和碳十四测年等方法的运用,揭示青铜时代早中期高原北缘不同海拔区域人类的动物资源利用策略;综合研究区已有的古环境和考古研究成果,分析该时段高原北缘人类适应不同海拔环境的生存策略差异与影响因素。本项目首次从动物考古学视角探讨史前人类适应青藏高原不同海拔的生存策略,对全面认识史前人类向高海拔地区扩散的动力具有重要学术价值。

2022年,获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项目名称:仰韶文化晚期甘肃庆阳南佐遗址社会复杂化的生业基础研究,项目批准号:42277439南佐遗址是一处具有都邑性质的大型高等级中心聚落,可能已进入早期国家或文明社会,是黄土高原研究中华文明起源问题的核心遗址。南佐遗址出土了大量水稻和少量疑似羊骨遗存,显著有别于周边同时期以粟黍和野生动物为主的其他遗址,但是水稻和羊在南佐社会复杂化和早期文明化进程中发挥怎样的作用尚不清楚。因此,本项目对该遗址出土的动植物遗存进行鉴定和碳十四测年,查明南佐遗址的绝对年代、农作物种植和家畜饲养结构;对动物遗存进行碳氮稳定同位素和淀粉粒分析,揭示先民饲养家畜行为;对土壤样品进行植硅石分析,探明大批量水稻的来源;对疑似羊骨开展古DNA分析,探讨家养绵羊在西北地区的利用历史。归纳梳理南佐遗址动植物资源利用策略及经济形态,结合研究区其他遗址动植物考古数据,探讨南佐遗址社会复杂化的经济动因。本项目研究有助于从生产力发展的角度探讨中华文明起源的根本动力,为阐释生业经济发展与早期文明形成之间的内在联系提供关键资料。


返回 原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