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院魏文斌教授团队在《Religions》刊发最新研究成果
2024年12月14日,兰州大学历史文化学院魏文斌教授团队在国际宗教学期刊Religions在线刊发最新研究成果“河西走廊宗教聚落景观的不同模式”(Different Patterns of Religious Settlements Based on the Historic Landscape Approach: Cases of Buddhist Grottoes in Hexi Corridor)。文章认为宗教聚落景观是基于信仰这一特殊需求,为维护宗教、政治权利,保留了典型的符号而逐步形成的,具有文化空间的表现形式,承载着聚落的内涵、社会结构以及人的行为模式。宗教聚落景观在特定的地理时空与经济文化背景中,独立于日常生活,又逐渐融于日常,通过启示、象征、神灵显现,让信徒感知到不同于日常生产生活空间的地点,也因人、神、佛的交融并居,而加入了不同层次的神圣化与世俗化。
文章采用文本、物像、数据多介质的综合比较研究,构建了宗教聚落中的自然景观、文化景观和精神景观三个维度,以河西走廊的石窟寺为例,利用地理信息技术,对其景观特征进行分析。文章发现:(1)宗教聚落景观是历时性与现时性共同交织的结果;(2)宗教聚落大都受当地自然环境、政治、经济、社会和文化等因素的影响,选址背山面水,以中心城市为依托,内部以大型石窟寺为核心建筑,周围分布小型石窟寺、寺庙和古城址。外部靠近交通线以及各大重要关口、河渡之地,高僧往来频繁,佛教传播、影响较广,并在精神元素的影响下,形成独特的信仰空间;(3)河西走廊的宗教聚落主要分为四类,单一中心模式、多中心模式、散落模式、复杂模式。该文为理解宗教聚落提供了全新的视角和方法,同时也促进了宗教文化的传承、文化遗产线路保护。
该文是魏文斌教授团队最近几年系列研究成果之一,也是有关石窟寺遗产社科项目的延续。《Religions》被Arts & Humanities Citation Index所收录,被JCR列为宗教学研究方向Q1。
论文第一作者为厦门大学助理教授陈月莹(本硕就读于兰州大学,师从魏文斌教授),主要研究方向景观考古、文化遗产保护。第二作者为敦煌研究院助理馆员武海超(硕士就读于兰州大学,师从魏文斌教授),该文通讯作者为魏文斌教授。本研究得到了甘肃省敦煌文物保护研究中心开放课题(GDW2021YB16)的资助。
文章下载链接:https://www.mdpi.com/2077-1444/15/12/15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