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古与文化遗产研究院参与第二次青藏科考活动
近日,兰州大学考古与文化遗产研究院参与第二次青藏科考活动圆满结束。
图为科考队员考察期间的合照
3月28日,兰州大学考古与文化遗产研究院与兰州大学资源环境学院、公共卫生学院共同组成科考队从兰州市出发,深入白龙江流域开展科学考察,历时16天,科考队共计19名师生,其中考古与文化遗产研究院魏文斌教授、宋添力以及研究生李可梒参与了此次考察。
白龙江作为长江支流嘉陵江的支流,发源于甘肃省甘南藏族自治州碌曲县与四川省若尔盖县交界的郎木寺,流经甘肃省甘南藏族自治州碌曲县、四川省若尔盖县、甘肃省甘南州的迭部县、舟曲县、陇南市的宕昌县、武都区、文县,在四川广元市境内汇入嘉陵江。在气候、构造运动及区域地层特性的共同作用下,流域内发育了复杂多样的地貌类型,如高原山地、河谷、盆地、丘陵等。两岸地貌类型以侵蚀堆积的河谷为主,坡度平缓适宜农耕。全国第三次文物普查结果显示,白龙江流域考古遗址众多,是研究史前及历史时期白龙江流域人类活动的重要地区。
图为科考队员拍摄的白龙江照片
此次科考活动主要分为两段,第一段为白龙江流域甘肃段考察,包括迭部、舟曲、宕昌、文县、武都等五县一区,位于青藏高原向西秦岭山区及黄土高原的过渡地带。第二段为白龙江流域四川段考察,集中在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若尔盖县,位于青藏高原东北部边缘地带。
在科考队员的不断努力下,此次考察了共计50处遗址,其中有4处为新发现的遗址。其中,包括史前遗址以及历史时期遗址。从类型来看,包括聚落址、墓葬、寺庙、城址、寨址等等。科考队员主要对考古遗址进行调查和采样,调查包括对遗址基本信息、遗迹分布情况、暴露地表的遗物进行记录、拍照和绘图,采样包括对遗址内遗迹(灰坑、文化层等)采集浮选样品、炭屑样品、骨骼样品等等。
此次科考路线与考察遗址分布图
图为科考队员正在划分地层
图为科考队员正在仔细观察地层
图为科考队员采集的陶片
图为科考队员采集到的炭屑样品
图为科考队员正在搬运浮选样品
科考队员采集到的骨骼样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