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大考古参评项目 | 江苏徐州驮篮山遗址
来源:文博中国
发布时间:2024-02-14 16:09
访问量:302
文章摘自公众号 文博中国 文章链接:十大考古参评项目 | 江苏徐州驮篮山遗址 (qq.com)
驮篮山遗址位于徐州市鼓楼区驮篮山路以北,荆马河以南,总占地面积约28万平方米。根据考古发掘需要,由南向北编号为Ⅰ、Ⅱ、Ⅲ区(图一、二)。三个区域共清理各类遗迹单位144个,Ⅰ区共清理各类遗迹单位27个,其中灰坑8个、沟4条、墓葬13座、路2条。Ⅱ区共清理各类遗迹单位62个,其中灰坑26个,沟14条、房址1座、路3条、采石楔窝3个,墓葬15座。Ⅲ区共计清理各类遗迹单位55个,其中灰坑34个、墓葬15座、路1条、坑5个(图三)。本次考古发掘最重要的是揭露一批西汉时期的文物遗存,且与驮篮山楚王墓陵园有着直接关系。
1.Ⅱ区揭露建筑基址F1,东距驮篮山楚王墓350米,为一座带回廊的长方形建筑基址,东西残长50米,南北残长19.5米,从其分布的散水石、柱础石以及倒塌堆积来看,该建筑已经落成。从其所处位置及其规制来看,该建筑基址应为陵园内一座重要礼制性建筑(图四)。2.Ⅲ区西侧揭露1处楚王夫人墓地。该墓地距离驮篮山楚王墓北侧约200-400米区间范围内,墓葬形制主要分为两种,竖穴石坑墓和竖穴石坑洞室墓。其中有4座未开凿完成墓葬为M2、M8、M11、M13;竖穴石坑洞室墓7座,有M1、M3、M4、M7、M9、M10、M12;竖穴石坑墓4座,分别为M5、M6、M14、M15。从出土文物组合及形制来看,墓葬时代从西汉早期延续至西汉中期,墓葬均为单人葬,头向南,朝向楚王墓。通过对随葬品及人骨形态分析,确认部分墓主为女性个体。《汉书·外戚传》载:汉兴,因秦之称号,帝母称皇太后,祖母称太皇太后,適(嫡)称皇后,妾皆称夫人,又有美人、良人、八子、七子、长史、少使之号焉。至武帝制婕妤、娌娥、榕华、充依,各有爵位,而元帝加昭仪之号,凡十四等云。”从墓地所处位置及形制,初步推断为驮篮山楚王墓的祔葬墓,且楚王墓东部已有王后墓存在,因此该墓地应为楚王的夫人墓地(图五—图十二)。3.Ⅰ区和Ⅲ区均发现的汉代采石遗存,Ⅰ区和Ⅲ区发现多处采石楔窝,据其形制观察,为典型汉代开凿方式,应为开采小型石材的孑遗(图十四)。Ⅲ区内共揭露5座石坑遗迹,其中K1-K4位于地块西南角,典型的汉代开凿方式,且均未开凿完成。根据其所处位置及形制结构,推测或因特殊历史事件导致未开凿完成(图十五)。K5位于地块东侧,为一处开采塞石的采石坑,东距驮篮山楚王墓275米。从其形制与既往资料对比分析来看,为典型的汉代采石工艺,出土一整套开采工具,如铁凿、铁錾、铁斧、磨石等,为研究汉代采石工艺提供重要的材料。采石坑内塞石尺寸与驮篮山楚王(后)墓中使用塞石基本一致(图十六、十七)。由此可证驮篮山楚王(后)墓内使用塞石,应来源于墓葬周围山体区域。4.驮篮山楚王(后)墓开凿时废弃的碎石堆积坑。碎石堆积区位于Ⅰ区北侧,西南角距离楚王墓约187米。碎石堆积坑大致呈椭圆形,剖面为锅底状,东西跨度约28、南北宽约23米,深度约1.7米。坑内堆积有大量碎石块,部分石块可以看出明显的凿痕,石渣内夹杂少量碎陶片及铁质工具等。根据其分布范围及堆积情况,初步判断为开凿楚王(后)墓废弃的碎石渣遗存(图十七)。5.本次考古发掘虽未发现明确的陵园垣墙遗存,但通过对发现的汉代遗存进行梳理,比如夫人墓地、礼制性建筑等都应处于陵园范围之内,初步推算的陵园东西、南北跨度至少为600米(图十八)。
本次驮篮山遗址考古发掘工作,揭露西汉时期采石坑、道路、建筑、墓葬等文物遗存,这些遗存皆与楚王墓陵园有比较明确的关联关系,属于陵园设施重要组成部分。为解决驮篮山楚王墓时代、墓主身份、陵园范围及文化内涵提供重要线索,该遗址发掘,改变了对徐州楚王墓陵园格局现有的认识,将推动西汉楚王陵寝制度、时代演变规律乃至诸侯王陵墓制度的研究,都具有重要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