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度十大考古新发现 | 浙江仙居下汤遗址
发掘单位:
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仙居县文化遗产保护中心
项目负责人:
仲召兵
遗址概况
下汤遗址位于浙江省台州市仙居县横溪镇下汤村。遗址坐落在灵江上游一处盆地中央的自然台地上,高出周边农田1~2米,东西临水,南距灵江约2公里。
下汤遗址位置图
下汤遗址近景(由西向东)
遗址发现于1984年;2015年,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对其进行勘探;2018年,进行正式考古发掘;2023年,纳入“考古中国——长江中下游早期稻作农业社会的形成研究”课题,目前累计发掘面积2250平方米。
主要收获
历年的工作表明,下汤遗址为一处重要的新石器时代聚落遗址。遗址平面呈不规则圆形,面积约3万平方米,文化层堆积厚达2.5米,包含上山文化、跨湖桥文化、河姆渡文化、好川文化四个阶段,遗址绝对年代约BP9300~BP4000年。
遗址中心地层剖面
考古揭示了距今9000年前后下汤遗址上山文化中晚期中心台地、外围人工土台、环壕的三重聚落结构及其动态发展过程。遗迹现象丰富完备,包括环壕、人工土台、器物坑、灰坑、房址、墓葬、食物加工场、红烧土“广场”遗迹,沟槽、沟渠、道路等,初步勾勒了下汤远古村落的生活图景。
遗址平面示意图
(一)中心台地
中心台地上发现集中分布的房址4座,分圆形和长方形两种类型。圆形房址1座,采用挖槽栽柱的方法。长方形房址为地面基槽式建筑,基槽中不见柱洞,推测槽内埋设地栿或竖立木板。在圆形房址的北部,发现多个集中分布、原地使用状态的石磨盘,推测为食物加工的场所。在圆形房址和食物加工场所的东侧分布有一条人工沟渠,呈西北—东南方向,宽约1米,深0.5米。西侧有一条浅槽,方向与上述沟渠相同,宽约40厘米,深10~12厘米,沟槽内两侧有成排的圆形小柱洞,可能为篱笆墙类的隔离设施。
圆形房址及东西两侧沟渠沟槽(上北下南)
长方形房址(上北下南)
到了上山文化晚期,中心台地上出现用红烧土铺垫而成的“广场”,揭露面积约100平方米,厚约5~10厘米,略呈东高西低状。广场上清理器物坑20余座。之后,又经过大范围垫土平整,继续埋设器物坑。
红烧土广场遗迹(由南向北)
(二)外围人工土台
目前发现的12座上山文化时期人工堆筑的土台环绕在中心台地的北部及东部。土台大多呈长方形,长一般8~10米左右,宽5米左右,现存高度0.4~0.8米不等。遗址东南角的土台较为特殊,平面近方形,边长约30米,四面被壕沟环绕,相对独立。上山文化晚期,部分相邻的土台向外堆土拓展,形成数个更大的土台,并于土台上出现了3座高等级的墓葬。墓葬为长方形竖穴土坑墓,2座东西向、1座南北向。随葬陶器均超过20件,个别墓葬随葬石器。从随葬品的数量看,等级较高,说明8500年左右,社会已开始分化。此外,土台上还发现房址2处、灰坑23座、器物坑28座。
外围东部人工土台晕染图
外围北部人工土台与器物坑(由南向北)
器物坑举例
高等级墓葬M2
(三)环壕
壕沟开口宽约10米,深约2米,南部未闭合,可能此处存在通道。壕沟内出土大量陶片、石制品、动物骨骼和植物遗存。壕沟底部分布较多的坑,多为近圆形,凿破砾石层,初步判断可能为食物储藏或加工的设施。
环壕西北转角(由北向南)
出土上山文化时期植物遗存
出土上山文化时期动物骨骼
出土上山文化时期石制品组合
上山文化典型器物
价值与意义
1.下汤遗址揭示了距今9000年前后上山文化中晚期中心台地、外围人工土台、环壕的三重聚落结构及其动态发展过程。遗迹丰富,类型齐备,有环壕、人工土台、房址、器物坑、灰坑、墓葬、食物加工场、红烧土广场、沟渠、沟槽、道路等遗迹,全景式呈现了早期农业社会的聚落形态和聚落结构。
2.中心台地与外围人工土台的关系体现了向心式的社会结构,各土台可能对应于基本的社会组织单元,这是新石器早期社会结构的重大突破,而高等级墓葬的出现,刷新了对早期社会进程的认知。
3.下汤遗址丰富的多学科研究成果,将为全面了解上山文化的环境、技术、生业经济、社会、观念与行为,复原和重建早期稻作农业社会提供学术支撑和方法论范例。
4.下汤遗址历经上山文化、跨湖桥文化、河姆渡文化、好川文化,纵贯新石器时代的始终,确立和完善了本区域考古学文化序列,是我国南方早期稻作农业社会对一万年文化史、一万年文明起步的重要实证。并且,在新石器时代早期遗址聚落形态与社会结构普遍不明晰的学术背景下,下汤为研究早期农业社会提供了非常重要的样本。
工作照
F1清理工作场景
考古队员合影
全体考古工作人员合影
下汤遗址发现40周年会议现场
水田调查
来源:国家文物局 公众号 链接:十大考古终评项目丨灵江之畔 万年炊烟——浙江仙居下汤遗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