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文斌教授应邀在宁县博物馆作讲座

来源:兰州大学考古与文化遗产研究院 发布时间:2025-07-17 22:44 访问量:27

2025年7月12日,受宁县博物馆的邀请,我院魏文斌教授在宁县博物馆作了题为“陇东地区隋代佛教造像样式——以泾州出土造像为例”的主题讲座。

image.png

讲座第一部分,魏老师首先介绍了陇东地区佛教遗存概况。陇东地区的佛教传播与造像制作始于十六国时期。北魏时期开凿了著名的王母宫石窟、南石窟寺和北石窟寺等,佛教得到显著发展。北朝水泉寺遗址曾出土北周比丘慧明造像座及隋代李阿昌造像碑等重要文物。隋唐时期,北石窟寺达到鼎盛,石窟被大规模开凿。1964年唐代大云寺舍利地宫的发现揭示了中国舍利瘗埋制度的重大变革。2012年,龙兴寺舍利地宫与佛像窖藏坑的发现丰富了陇右地区佛教考古资料,为研究古代泾州地区的佛教信仰、佛教艺术的地域特征及其与关中等地佛教文化交流提供了珍贵依据。

其次,魏老师将该地区的隋代造像遗存与其他地区展开对比。他先介绍了隋代佛教发展的总体情况,然后从佛像、菩萨像、造像碑三方面展开说明。长安及周边区域出土的大量佛教造像显示寺院及贵族、家族、邑社雕造佛像成为主流。陇东地区泾州及其周围区域与长安中心保持着相同的态势,样式也深受长安中心区域的影响。

最后,魏老师对陇东地区隋代佛教造像的样式进行了总结。陇东地区隋代佛教造像在继承北周风格的基础上有所创新,如佛像头大身小,佛像渐趋修长,其衣纹的阶梯状写实手法及立菩萨的S形动态均与长安地区一致,显示出紧密的文化联系。同时,该地区延续了本地特色,如造像碑上的释迦多宝并坐、维摩文殊对坐形式以及半跏趺思惟菩萨像,可能对莫高窟形成影响。总而言之,隋代陇东既深受长安佛教圈辐射,又保持了鲜明的区域特征。

image.png

本次讲座,魏老师结合自身丰富的石窟寺考古研究经验,以及与宁县博物馆研究人员的交流,为宁县博物馆的未来发展提供了建设性意见。


返回 原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