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座纪要 | 方辉教授:从夷夏东西到夷夏融合——以古文字学和人骨病理学为依据
应学校邀请,山东大学讲席教授、文化遗产研究院院长、博物馆馆长方辉教授做客我校“萃英大讲坛”并作第237场报告,报告题目是“从夷夏东西到夷夏融合——以古文字学和人骨病理学为依据”。兰州大学历史文化学院魏文斌教授、任曜新副教授、吕春林老师及部分本科生、硕士研究生到场参加。此次活动由魏文斌教授主持。
方辉教授
研究我国上古历史和考古的学者都认为,夏商及史前存在着若干个集团或部族,其中夷、夏是其中最为活跃的、影响力最大的两个集团或部族,夷夏互动构成了史前及夏商王朝历史的主要内容。然而,何为夷?何为夏?夷夏如何从东西对立走向夷夏融和?这关涉到中华文明起源和多元一体格局形成这一重大历史课题。方辉教授从“夷”和“夏”的本义入手,从造字本义上,分析这两个字背后反映的这两个族群在蹲踞与跽坐行为方面的差异。看似是两个坐姿的不同,实际上这种差异背后蕴含着深刻的文化意义。比如跽坐被称为正坐,是一种礼节的体现,是这个族群意识的一种强调。
在体质人类学的研究中,蹲踞与跽坐都会在脚趾头骨上、膝盖骨上、髌骨上留下病变。这些病变,尤其是跽坐面的患病率,可以作为判断是否为跽坐的一个重要标准。这不是某种职业或者某种工作造成,而是人类长期在日常生活当中采取的这种坐姿形式,才会留下这么多不分男女老少的普遍病变。
方老师指出,如今考古研究已经远远超出了传统的范畴,发现的文物和古迹材质多样,如何更深入地挖掘它们的价值成为了新的挑战。无论是历史价值、科学价值还是艺术价值,都需要运用多种手段来探寻。特别是科学价值的挖掘,比如青铜器、陶瓷器、漆木器的工艺水平、用料产地等,这都需要多学科的介入。
在提问交流环节,任曜新副教授提出了自己的见解,与方辉教授就这一问题进行了进一步的交流,部分同学就自己的疑问向方辉教授进行了请教。
报告现场
讲座最后,方辉教授指出兰州大学与山东大学关系紧密、交流频繁。本次讲座拓展了兰州大学历史文化学院的师生的视野,增进了兰州大学与山东大学之间的学术交流。最终,本次讲座在经过方辉教授的细致讲解、师生之间的友好交流后圆满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