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座纪要丨魏文斌:云冈模式的扩展——陇东南石窟与平城模式
2025年9月22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云冈学系列讲座”邀请兰州大学魏文斌教授作题为《云冈模式的扩展——陇东南石窟与平城模式》的学术讲座。讲座由云冈研究院历史与民族融合研究中心主任王雁卿主持,我院相关业务人员参加。
此次讲座聚焦于云冈石窟艺术模式形成后,对陇东南地区石窟寺的深远影响,揭示了北魏平城佛教艺术在丝绸之路东段传播的路径与特征。魏教授指出,云冈模式不仅是北魏佛教艺术的巅峰,更以其“反向传播”的方式,由首都平城辐射至地方,对陇东南地区的石窟开凿与造像风格产生了深远影响。
一、云冈模式的形成与扩展
平城作为北魏前期的都城,是丝路东端的重要节点,也是一个典型的“移民都市”。通过大规模的徙民政策,河北、长安、凉州等地的佛教艺术与工匠汇聚平城,共同促成了云冈石窟的诞生。云冈模式形成后,其影响力东至辽宁义县万佛堂,西达陕、甘、宁等地,甚至远播敦煌莫高窟。宿白先生曾指出,云冈模式在东方早期石窟中具有关键地位,对其研究的深入程度直接关系到一大批石窟寺的解读。
二、陇东佛教造像与平城模式的关联
北魏时期,平城经陇东至河西的交通线路畅通,为佛教艺术的传播提供了条件。陇东地区的泾川王母宫石窟、子午岭周围的张家沟门石窟、保全寺等龛窟与平城佛教关系密切。
王母宫石窟的开凿与曾担任过泾州刺史的抱嶷有关。北宋赵明诚《金石录》一书收录有一则泾州刺史抱嶷开凿石窟的题跋,即《后魏化政寺石窟铭》。王母宫石窟中心柱三面雕刻坐佛,一面雕刻二佛并坐,而云冈石窟第6窟的中心柱则是两面坐佛,一面二佛并坐和一面交脚弥勒的法华图像组合。因此,王母宫石窟既模仿了云冈第6窟,又在此基础上有进一步发展。
子午岭地区的小型石窟寺,佛像保留了云冈二期造像面相方圆、躯体健壮、袒右或通肩的特点,尚未出现褒衣薄带的服饰。多施禅定印,造像题材简单,一般为一佛二菩萨、弥勒、二佛并坐、弥勒及千佛的组合。
三、南北石窟寺的七佛造像
陇东地区南北石窟寺均为北魏泾州刺史奚康生于宣武帝永平二年(509)主持开凿的石窟。其造像主体都是七佛,北魏自道武帝拓跋珪到宣武帝元恪正好七位皇帝,而泾州又是北魏胡太后的原籍地,石窟的开凿具有很强的政治性。此外,七佛题材也与中国传统孝道文化相契合,发愿文中常见为“七世父母”祈福、敬造七佛龛像等内容,体现出这一题材与中国古代宗法制度的联系。
北石窟寺第165窟与南石窟寺第1窟也是七佛二弥勒。其造像样式受到东、西部的共同影响,将七佛分散于三壁的做法参考了云冈石窟第13窟南壁大龛七佛,有一定程度的改动。
四、麦积山早期洞窟与云冈模式的互动
麦积山石窟早期洞窟可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以第74、78窟为代表,为敞口大龛,三壁三佛,表现三世佛;第二阶段(太和时期)洞窟规模变小,出现列龛、影塑等形式,造像组合更为复杂。
魏教授指出,麦积山第二阶段洞窟在壁面布局、造像组合等方面明显受到云冈二期影响,其中交脚菩萨、半跏思惟菩萨与释迦多宝的组合形式,显示出云冈模式的渗透。
讲座尾声,魏教授强调,云冈模式是北魏佛教艺术的集大成者,具有世界意义;云冈模式由首都向地方反向传播,重塑了陇东南地区的石窟艺术面貌;泾州刺史抱嶷、秦州刺史穆亮等崇尚佛教的朝廷官员到地方任职,带来了首都的佛教造像样式,对当地石窟寺的开凿影响深远。
随后,与会学者围绕“怎样阐述云冈模式”“南北石窟寺的七佛题材寓意”“平城佛教聚落问题研究”等话题与魏教授进行了讨论。王雁卿在总结中指出,云冈与陇东南石窟关系的深入研究,对于理解北魏佛教艺术传播机制有重要意义。
文章来源:云冈石窟官微 链接:讲座纪要丨魏文斌:云冈模式的扩展——陇东南石窟与平城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