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院考古学专业学生参加“考古中国”蜀道考古调查项目
为深入贯彻习近平文化思想特别是关于历史文化遗产保护系列重要论述精神,切实加强、提升蜀道沿线文物古迹的系统性保护水平,国家文物局于2023年12月组织制定了《考古中国:蜀道工作计划(2024-2028)》,并纳入“考古中国”重大项目。《考古中国:蜀道工作计划(2024-2028)》的甘肃段工作主要由甘肃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承担,兰州大学、西北师范大学等单位协同参与。
团队合影
甘肃境内的古蜀道包括祁山道、阴平道、故道等部分,祁山道是本次调查的重点。我院2023级考古学硕士研究生程秀斌和杨文佩参与了此次蜀道·祁山道的调查工作,并于2024年5月19日至6月7日先后在徽县、成县等地,在甘肃省文物考古研究所项目负责人的带领和指导下对蜀道祁山道的古道本体,及其沿线的古桥梁、古栈道、古关隘、摩崖碑刻、驿铺站址、寺观龛像等文化遗存,进行了实地踏查、测绘和记录。
本次考察中,我院两名研究生随团队成员一起重走古人的入川之路,发现古人对道路的选择非常精妙。蜀道途径之地多高山、深峡,徒手在荆棘怪树丛生的山林中穿行是一件非常困难的事,所以古人选择沿平坦地河岸而行,遇到绝壁湍流之处便在崖面之上凿出数排栈孔,最下层的栈孔斜向上,插入其中的木桩斜向支撑着上方平嵌的栈道路面,这样使得栈道非常稳固。在级别较高的栈道上,甚至有遮阳遮雨的设施。栈道修至水流平缓,有平坦岸滩的之处则不再修建,而是沿岸滩前行,若峡谷收窄岸滩消失,则再次修建栈道。
工作场景
秦汉时期古人对栈道的要求很高,栈孔往往边长往往在30厘米以上,栈道足以支撑起两匹马交汇而行。秦汉以后栈道沿线的巨木被砍伐殆尽,古人一方面在栈道沿线种下树苗,长成后可以作为修缮栈道的材料,另一方面也不得不尝试直接在岩体上开凿石碥道,石碥道依山势而建,更为平稳、安全,但修建成本也更为高昂。
在交通阻塞的蜀道沿线地区,官员赴任、举子应试、商贾贸易等重要活动必须依靠稳定的交通,一旦道路中断,会极大地影响当地的生活,所以古人对修路造桥极为重视。历代以来,无论是官方修路、大户出资或是乡里众筹,都必须把修路的前因后果、出资人姓名刻于碑上记功,事实上,在蜀道沿线的古代碑刻中,相当一部分就是修路的功德碑。
蜀道不仅是沿线地区民众的历史记忆,也是中华文明多元一体格局的重要地理标识,它深刻地见证了我国统一多民族国家发展演变的历史进程,也是勤劳智慧地古代先民给我们留下的宝贵文化资源。蜀道历史文化遗产丰富,人文底蕴深厚,对研究中国古代政治、经济、交通、建筑、民族、文化均具有重要意义。
图文:杨文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