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野上的追寻——2024年度兰州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文物与博物馆学专业陇东实习(2)

来源:兰州大学考古与文化遗产研究院 发布时间:2024-08-13 15:26 访问量:159

一、考古工地实况

7月19日至21日,2022级文物与博物馆学专业的同学们踏上了南佐遗址的考古现场,进行了一场深度融入的实习之旅。他们直接参与到了考古工作的前沿,通过现场负责人的细致讲解,对考古学的实践层面有了更加透彻的领悟。在这段宝贵的经历中,同学们不仅聆听了理论,更亲手拿起工具,将“依据土质土色,结合平面与剖面分析”的学术原理灵活应用于实际操作中,实现了知识向技能的转化。此次实习不仅极大地丰富了同学们对考古学专业的认识,更在他们心中播撒了对这一古老而神秘领域的浓厚兴趣与探索欲望。

微信图片_20240813145931.jpg

微信图片_20240813150025.jpg

参观工作站与遗址区

微信图片_20240813145947.jpg

实际操作

二、总结与分析

在实习过半时,2022级文物与博物馆学班召开了阶段性讨论,每位同学都总结了自己的学习心得和不足之处。他们认识到,在书本上学到的知识和实践时的具体情况是有出入的,“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同时,在参观的过程中他们也认识到了人为的操作失误对遗址的不可逆破坏,认真思考在发掘和保护的过程中如何最大程度的保持原状。这次实习不仅是一次知识的实践检验,更是“知行合一”教育理念的生动体现,激发了学生们对揭秘历史、连接未来的考古事业的无限热爱与憧憬,让他们的心灵深处燃起了对这份崇高职业的无限向往之火。

微信图片_20240813145824.jpg

讨论与总结

三、心得感悟

真正上手实践就会发现,考古工作确实很辛苦。刚开始刮面的时候其实感觉还蛮新奇的,但一直蹲在探方里连续刮面好几个小时之后就会不由自主地感觉到疲劳,特别是我们发掘的宫殿区整体搭建了大棚,里面不怎么透气,蹲久了很多同学都出现站起来眩晕的情况。我个人还是非常幸运的,一开始只刮面了2小时左右就刮出了一件小玉锛,当时刮出来的时候我整个人都一激灵,马上就充满了动力和激情,可以说是这一次发现让我满怀热情地完成了剩余的发掘任务。后来听负责人张小宁老师说才知道这件玉锛是整个遗址出的第一件玉器。除此之外,课堂上学习的理论与实践的转换实际上对我来讲也是比较困难的。在实际的探方里,是没有课本图片中区分度那么大且标准的土层的,实际堆积的情况会复杂很多,往往让人摸不着头脑。比如在区分颜色差别很小的土时,是因为本身土质就不同,还是因为探方内地势高低不平积水导致的不同。种种问题都让我意识到在之后的学习中还要多注重实际发掘,多向有经验的老师、师兄师姐们请教发掘技巧和方法。当然,在本次短暂的3天发掘中,老师与师兄师姐们也不遗余力地传授给我们很多实用的技巧,比如手铲要45度倾斜着拿才更好发力;一次刮面不能太大力也不能太小力;刮面时最好不留余土;如何测绘等等,都让我受益匪浅,希望剩余的实习时间我们也能继续更加认真与踏实的过好每一天!

——李楚艳

在南佐工地的三天促使我进一步了解了考古事业。它并不都是纪录片中揭开尘封文物瞬间的欣喜,更多的是日复一日的刮面,蹲在探方里,腰酸腿软却依旧不改的热爱。对于未知的好奇驱使着我重复着质变前漫长的量变过程,在工地上师兄师姐的指导下,我们对每一铲力度的把控都更加精准。在和朋友们的一起努力下,几千年前的房屋渐渐在土壤下显露,先人使用过的陶器碎片握在掌中,成就感充盈着我的血液,律动的脉搏也在向我诉说:走下去,努力在选择的道路上,渐入佳境。

——秦祉琪

微信图片_20240813145925.jpg

合影

返回 原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