兰州大学成功召开中国文明与丝绸之路——中日合作“中国文明起源解明的新考古科学战略项目”研讨会
9月15日,由兰州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兰州大学资源环境学院、金泽大学古代文明・文化资源学研究所主办,兰州大学考古与文化遗产研究院、兰州大学西北及中亚环境考古中心、寒区旱区生物考古国家文物局重点科研基地承办的中国文明与丝绸之路——中日合作“中国文明起源解明的新考古科学战略项目”研讨会在甘肃兰州召开。
15日上午,会议开幕式在兰州大学城关校区学生活动中心506会议室如期举行。兰州大学副校长沙勇忠、历史文化学院副院长白玉冬、日本金泽大学副校长中村慎一出席开幕式并致辞。一同出席开幕式的还有山东大学文化遗产研究院院长方辉、复旦大学文物与博物馆学系(文化遗产研究院)教授秦小丽、日本中部大学教授渡部展也等。来自山东大学、复旦大学、兰州大学、金泽大学、中部大学、奈良县立医科大学、国学院大学等中日高校的70多名专家学者与同学参加了本次会议。会议召集人为兰州大学历史文化学院菊地大树教授。兰州大学考古与文化遗产研究院执行院长魏文斌教授主持开幕式。
魏文斌教授主持开幕式
白玉冬代表兰州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对远道而来的嘉宾学者们表示欢迎和感谢。他指出,学院近年来积极开展国际交流与合作,不断加强和国际学术界的沟通和联系,推进学术交流和研究不断深入。希望能以此次研讨会为契机,共同推进丝绸之路与中国文明研究不断深入,共同开启国际化学术交流新阶段、新篇章。
白玉冬副院长致辞
中村慎一代表日本金泽大学向兰州大学、兰州大学历史文化学院以及召集筹备此次会议的魏文斌教授与菊地大树教授表示感谢。他指出,近年来,金泽大学与兰州大学已合作开展了多项活动,兰州大学长期致力于丝绸之路沿线文化遗产的调查、发掘与研究,为揭示丝绸之路的真实面貌提供了宝贵的一手资料。期待今后双方能够加强交流沟通,持续深化合作,加强人才互访,推动更多领域的合作。
中村慎一副校长致辞
沙勇忠副校长在致辞中表示,丝绸之路不仅仅是中国的历史遗产,更是连接亚洲乃至世界文明的重要纽带。中国与日本在丝绸之路研究方面有着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合作基础。自20世纪初以来,日本学者积极参与到丝绸之路的考古调查与学术研究中,对敦煌学、中亚考古等领域作出了突出贡献。这种跨国界的学术合作,极大地推动了丝绸之路研究的国际化进程,也加深了对东西方文明交流的理解。随着“一带一路”倡议的提出,丝绸之路的文化意义和战略价值在全球范围内再次受到关注,新时代的机遇也呼唤着更紧密的国际合作。期待兰州大学与各方建立长久持续的合作伙伴关系,共同推进考古学研究与中国文明研究的繁荣发展。
沙勇忠副校长致辞
研讨会上,来自中国与日本的10位学者围绕遗址新发现、早期文化互动、朱砂的应用等不同的主题进行了精彩的报告。中村慎一教授依据陶器、石器、玉器、漆器等遗物,以及方形环壕聚落的分布情况,探讨了良渚文化在当时中国的作用与地位。秦小丽教授则讨论了装饰祭祀礼仪体制如何在此后的殷墟文化发展过程中得以体现并发挥作用,并由此探讨二里岗文化时期的文化互动以及强势社会辐射的原动力。马敏敏教授则对青藏高原东缘的史前粟作农业进行了讨论,提出黄土高原西部粟作农业渐进式集约化过程,阐明了粟黍利用、集约化到扩张各环节间断问题的原因,明确了粟黍最早传入云南和东南亚时间路线,揭示出青藏高原东缘不同区域人群生存策略对粟作农业早期南传存在“快”“慢”两种响应模式。渡部展也教授运用科技方法对分析考古学文化的空间动态提供了新的思路。他运用LCP(Least Cost Path)分析等方法,结合地形、土地被覆等因素,探讨其在推定考古学聚落网络中的有效性,并将网络分析与ABS(Agent Based Simulation)结合,验证其在揭示据点间关系变化,评估空间结构对信息交换的影响等方面的有效性。
此外,有多位学者对朱砂的产地与运用等课题进行了讨论。方辉教授讨论了龙山时代石峁、西朱封与陶寺朱砂葬及朱砂遗存之间的关系,重申了仰韶时代以豫西、晋南为中心的中原地区是朱砂葬的起源地,至陶寺文化朱砂葬成为制度性的丧葬礼仪,并对同时期的石峁文化和海岱龙山文化产生了直接影响。南武志研究员探讨了甘肃省朱砂矿山的朱砂在秦以前遗址中被使用的可能性,并结合硫黄同位素比数据进行了分析。斋藤诚史研究员基于日本弥生时代后期墓葬出土朱砂的四种硫同位素比结果,推测其可能为产自中国西南地区的朱砂与日本本土朱砂的混合物。这一发现说明,早在东汉时期,可能已存在一条由中国西南地区延伸至日本、全长约2500公里的朱砂贸易路线。
还有几位学者就考古遗址的新发现新成果进行了介绍。杨晓燕教授通过对玛不错遗址出土的粟、黍、水稻、象牙饰品、海贝、滑石珠等外来物品溯源,揭示出距今4500-4000年前从岛屿东南亚到南亚甚至地中海地区的跨高原贸易路线。久米正吾研究员介绍了位于乌兹别克斯坦费尔干纳盆地的Dalverzin(达尔弗津特佩)遗址情况,它是一处可追溯至公元前1500年至公元前1000/800年的早期农耕—畜牧聚落,在该遗址发现了一座被认为是“拜火教神殿”的大型建筑,他将其与公元前第二千纪至公元前第一千纪初期中亚地区的其他“拜火教”相关遗迹进行比较,并探讨了Dalverzin遗址与早期祆教之间的关联。菊地大树教授对蒙古高原中西部的Khirgisuuriin guden(KHG)的调查发掘情况进行了介绍。在遗址的祭祀坑中出土了马的头骨、颈椎和蹄骨,马的年龄结构涵盖幼龄到壮龄个体,锶同位素分析表明这些马并非来自同一饲养地,相关材料为理解蒙古高原青铜时代晚期马牺牲的实际情况提供了新的证据。
各位学者发言结束后,菊地大树教授主持了提问讨论环节。多位学者和部分同学积极参与,就报告所涉及的理论方法、实证案例与实际应用等方面进行了深入交流和集中讨论。与会者从不同角度提出见解,针对学科前沿问题与数据解读等多个议题交换了意见,现场互动热烈,讨论富有建设性。整场讨论进一步拓展了会议报告的学术深度,促进了理论与实践的对话。
会议最后,由魏文斌教授总结。他指出,此次会议安排紧密而又丰富,与会学者通过深入的交流与讨论,进一步确认了丝绸之路在中华文明形成与发展过程中所起到的重要桥梁作用。会议集中展示了近年来在丝路沿线遗址考古、跨区域文化交流及物质遗存研究等方面的多项新发现与新成果,有效促进了多学科交叉研究方法的融合与应用,为未来深化中国文明与欧亚大陆古代互联互动关系的研究提供了新的视角与方向。
本次研讨会由兰州大学与金泽大学携手举办,既是两校长久以来坚实合作的精彩呈现,也是东亚考古学界深度交流的又一重要成果。会议成果充分证明了跨国合作、协同研究在推动丝绸之路与中国文明研究中的关键价值。期待两校以此为契机,继续拓展合作领域、深化合作层次,共同构建更加常态化、机制化的学术交流平台,联合培养青年学者,协力攻坚重大课题,为亚洲文化遗产的保护、研究与传承贡献新的智慧与力量。
会议合影